“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足以见得人们对老鼠有多么的痛恨,这不仅是因为老鼠偷吃食物、破坏庄稼的原因,更主要是因为老鼠可以传播很多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近期流行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就是其中一种,那么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什么样一种疾病?小编带你了解一下。
什么是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感染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小高峰为每年的5-7月,大高峰为10月至次年1月,目前正值出血热发病的高峰期。
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播途径有哪些呢?
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粘膜而感染。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伤口接触病*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可导致感染。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虫媒传播其传播作用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划重点:目前尚未发现和证实人和人之间可以传染肾综合征出血热;因此大家不要恐慌,人不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
肾综合征出血热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临床中我们经常听到病人这样的说法:“我就是得感冒了,怎么吃了感冒药越来越重了”因为出血热早期症状和“感冒”症状相似,二者并不容易区别,所以大多数人误以为是普通“感冒”。那么它和“感冒”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2周,以2周多见。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1)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划重点: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的症状和感冒相似,如果病人出现了“三痛”和“三红”的表现时要特别警惕出血热。
(2)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4~6日,迟者可于第8-9日出现,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或热退后发生血压下降甚至休克,这是与细菌性感染不同之处。
划重点:肾综合征出血热与其他感染性疾病不同之处,有“热退病重”的特点。
(3)少尿期
少尿期(24小时尿量<ml)一般发生于第5~8病日,多数患者继低血压休克期而出现,部分患者临床上没有明显低血压休克期,由发热期直接进入少尿期。临床表现为尿*症、酸中*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患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4)多尿期
多数患者少尿期后进入此期,少数患者可由发热期或低血压期转入此期,出现“越期”现象。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程第9~14天。尿量每天0~ml左右,极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如何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
出血热要把握“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就地到有诊疗条件的医疗单位救治)的治疗原则,这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如何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
防鼠灭鼠、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以及接种疫苗是预防出血热的几大良方。
(1)灭鼠、防鼠,是预防该病的关键。要大力灭鼠(控制和消除传染源),同时做好防鼠工作,如床铺、不靠墙,睡高铺,新建或改建住宅时安装防鼠设施等。
(2)搞好食品卫生、食具消*、食物保藏等工作,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食具,剩饭菜必须经充分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喝生水。
(3)注意个人防护,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避免野外露营,劳动时防止皮肤破损,破损后要及时消*包扎,在野外作业时要做好防护,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
(4)高危人群可接种疫苗接种出血热疫苗史预防的最有效办法。接种对象主要是16-60岁的高危人群,共接种3剂次,按照0、14天、6个月至12个月接种。
划重点:被老鼠咬伤后的建议:医院对伤口进行处理,自行观察2周左右,若有发热、感冒症状,医院就诊,并告知有鼠咬伤史。鼠咬伤后不建议立即接种出血热疫苗,因为出血热疫苗主要用于健康人群的预防接种,而不用于暴露后的应急接种。
温馨小贴士
一旦身边的朋友亲人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等情况,医院就诊,防止出血热被延误,引起病情加重。医院感染科作为宝鸡地区医院之一,愿为广大朋友提供最正规、最准确的医疗帮助!
(来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