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过冬靠暖气,南方人过冬靠一身正气。”这个段子大家再熟悉不过。但口粮姨必须提醒各位:最近是流感疫情高发期,宝宝过冬可不能单凭一身正气!
今年南方的冬天忽冷忽热,大寒潮夹杂着升温回暖的天气一次次地考验着口粮姨那一副本就经不起折腾的弱小身躯。要知道,气温的巨大起伏是流感高发的诱因之一。年底,全国各地流感病例数量出现了明显增长。这月初,国家疾控中心中国流感监测网络就表示,我国大陆大多数省份已经进入-冬春季流感流行季节,且活动水平呈现继续上升趋势。
小学、幼儿园、托幼机构等幼儿集中场所不可避免地成为流感高发地。
还没来得及感叹冬季流感的凶猛,口粮姨就不小心病倒了,两个宝宝也不能幸免。幸好经过一周静养,我们都陆续恢复过来了。回头来看这次的看病养病,还是有些话想说。
1.科学刷热搜:不误信误传耸闻谣言
刚踏入1月,“新型病毒EB爆发”、“SB变异流感首例”等等的网络谣言就开始流传,让宝爸宝妈们的神经不能放松。小伙伴们“震惊”之后,我们来看看官方数据:
“国家疾控中心中国流感监测网络发布了年第1周(年12月31日-年1月6日)全国流感监测的最新数据,年第1周,我国南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发热且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的病人)占就诊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8%和5.3%,均高于前一周水平,低于年同期水平。全国流感样病例标本流感病毒阳性率为29.3%,其中甲型流感占99.4%,乙型流感占0.6%。检测到的流感病毒主要是甲型H1N1,其次为甲型H3N2和乙型(Victoria系)。”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流感疫情完全没有发生惊人变异,并属于可控范围以内,宝爸宝妈们不用担心。所谓关心则乱,关于健康、疫情等信息公告,建议还是得以官方信息为准,以免误信误传谣言!
2.科学看病:医院
“医院”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媒体倡导,成年人看常见病基本可以做到“不扎堆”。可一旦遇到孩子生病的情况,宝爸宝妈还是习惯去顶级、医院抢着挂号。
关于这点,这次带俩娃看病的经历让我感触颇深。我家小二哥首先被传染,医院;两天后大小姐也生病,医院。我对两次就医经历作了大致比较:
挂号-等待-病状问询-验血-等待结果-检查断症-开药,医院医院都几乎一致的就医流程。医院的诊断结果和治疗主药也没有分别——甲型流感,奥司他韦和肺力咳。不同之处,在于挂号等待和检查断症上:医院无需抢挂号,因人群扎堆导致的交叉感染几率相对小,大夫也能有更多时间和耐性跟我沟通,了解大娃的实际情况。
换言之,流感先上医院及时省劲。这是口粮姨源于生活的经验教训。
事实上,国家对于“居民看病在辖区内首诊”的倡议同时适用于成年人和小孩。这是因为,大多时候小孩患病跟成年人的情况相似,患得都是感冒发烧、消化不良等常见病。顾名思义,常见病并非什么难以医治的奇难杂症,可先在附近的医院内首诊,视医生建议和情况而定,医院医院。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对流感、登革热等这些流行病,国家都优先以社区为源头作预防处理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医院有完全足够的医疗资源去应付这些流行病。医院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那些过于热心的大伯大妈们的频繁叮嘱了:“孩子病了怎么不去XX医院?不能贪方便来医院的啊!”
3.科学防疫:如何预防和识别流感?
网上关于预防和识别流感的建议一抓一大把。但口粮姨温馨提醒各位宝爸宝妈,面对来源于网络上的医生建议时最好保持谨慎。
那些听起来就“靠谱”的建议,事实上可能并没有什么实质作用。例如多喝水,补充维生素C,和避免去拥挤的公众地方,并没有科学证据显示这些动作能有效预防流感。当然,这也不会为你带来什么负面影响,或许还能减少一些咳嗽不适的情况。
根据世卫组织,真正能有效预防流感的措施,只有接种疫苗一项。一向“以科学为本”的口粮姨也不是传染病专家,姑且分享这张信息图,希望能帮到大家。